第764章 凤凰城-《唐朝好地主》
第(2/3)页
楼烦关,正是明朝时外三关之一的宁武关。
宁武关此时叫楼烦关,因此此地在古时是楼烦部落的。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北魏时,广订、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时则先后属崞县、静乐县。此时大唐,朝廷置岚州,楼烦关属于静乐县境内,与朔、代二州夹角交汇。
后来,唐置宁武郡,这是宁武关之始,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但这时,这里还叫楼烦关。
不过虽然这里叫楼烦关,但其防御,经过这两年李绩和李靖二将的先后加固,这座关城之险,已经不输于雁门。
李超当初提出的北方长城内外三关,外三关就是偏关头和雁门关、楼烦关,内三关则是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外三关,就是在河东北部的西北面,以守偏头、宁武、雁门关所联结的内长城一线,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巨大屏障,利用的是过去长城以及恒山险要的地势。
与以前朝代经营长城的理念不同,李超提出的北方内外三关防御计划,虽然也是以长城为依托,但不是线性防御,而是以几个重要的节点为核心,四面八方互为犄角互为应援的防卫集群,是点状防御网。
突厥人雄踞北方,尤其是在占据着代北和河套的形势下,河东和河北,是最易被进攻和突破的方向,一旦突破长城一线,就能进入平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平原,如果让突厥人进入河北平原,那广阔的平原地区就极难防御突厥骑兵。
为此李超才提出了这个北方内外三关的防御计划。
他舍弃了过去内外长城的两道防御层作法,而是在北方东西向形成外边与内边两道线,改过去南北防御层为东西防御层。
在河北太行山脉北部,沿线设置紫荆、倒马、居庸三关,以此三关建立堡垒集群,形成纵深防御圈,保护河北平原。而在河东西北,设置偏头、楼烦、雁门三关,为外三层,这外三关就是第一层防御集群。
李超的这内外三关的防御重心,其实是在河北。内外三关重重把守,就是要保证突厥人不能从河套、代北这些突厥人的前进基地经代北突入河北平原。
在这种思想下,情愿让他们突进河东中部,也不能让他们进入河北平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