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七章精度不够密度来凑-《盛唐血刃》
第(2/3)页
关键是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军事学校,将门的传承,与世族门阀一样,都是依靠家族传承。
而寒门子弟哪里懂得什么军事指挥艺术,哪怕读几本兵书,依旧对军事指挥如同擀面杖吹火。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些武则天提拔上来的将领,为了不辜负武则天的期望,只能采取一种办法,重赏将士,以悍不畏死的方式,激励将士们,完全不进章法,直接一线平推。武周时期,依靠着这个的战术,南抵吐蕃,北压薛延陀、偏偏打得周围诸国诸部没有脾气。
后来这套战术被日本遣唐使学会以后,奉为至宝,最终成为日本的国粹。
在陈应看来,中国兵家重谋轻勇是不对的,老想着剑走偏锋去打败对手,到头来只会被对手用拳头教他怎么做人。
比如大唐开国初期,良谋如云,猛将如雨,可是以开国大将如李靖、李世绩、李孝恭等老将故去之后,大唐的战斗力突然下降,没有这些良将的指挥艺术加成,唐军吃了不少亏。特别是在辽东对战高句丽和西南对战吐蕃方面,都吃了不小的亏。
陈应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这个问题,如果有一支很能打硬仗,不畏惧任何对手的军队就不一样了,就算是让一个庸将来指挥,只要那个家伙的水平不太烂,都不会吃太大的亏。
所以呢,打仗用不着玩那么多花巧,遇上敌人,正面进攻就是了,只要稳扎稳打,再狡猾的敌人也奈何不了你。
当然这一套理论灌输下来,这完全颠覆了李嗣业的三观,他跟着李道贞学兵法的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只可智取,不可力敌”,现在他爹偏偏告诉他,正面硬怼,不死不休。
这一套战法,特别符合安西军将士的口味。
特别是以骁骑军将士,他们早已习惯了跟随陈应,无论面对敌人一万人,还是十万人,哪怕是统叶护麾下的二十万西突厥骑兵,陈应依旧只有一句话。
“给本大将军碾死这帮傻逼!”
陈应的想法是这样,事实上他把安西军都是这样训练的。
无论敌人是谁。
无论他们有多少兵力。
无论他们战斗力是多么强悍。
面对敌人只有一招,端起钩镰枪,挺起腰杆,夹紧马腹,一线平推。
当然,除了骁骑军以外,还有陌刀军。
陌刀如墙而立,如墙推进,刀光闪烁,人马俱碎。
至于弓弩手与横刀手则更简单了,万箭齐,横刀手上前补刀,结束战斗。
这就是陈应的战略战术思想,拼的是国力,打的是经济。
反正大唐此时的钢铁生产能力,是大唐之外,所有诸国总和的十倍以上,可以碾压周边。
李嗣业有点怀疑人生。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五牙战舰望塔上的哨兵打着旗语道:“禀告大将军浿水到了!”
“浿水”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浿水河,既大同江,沿着大同江可以直抵平壤。
其次是指浿水县,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郡浿水县:“(浿)水西至增地入海。”
此时浿水县早已荒废,唯一可存的就是隋朝大业八年,杨广命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统领四万余名水军,由海路进攻平壤。
时任水军副统帅周法尚在浿水县原址旧城盘上,建造了庞大的半永固式军营。来护儿率领大军顺利攻进平壤,高丽军在外城的空寺中设伏兵,先出兵与来护儿交战,然后佯装战败,退到城中。来护儿率兵追入城内,纵兵俘获抢掠,队伍乱不成军。高丽的伏兵趁机杀出,隋军大败,伤亡惨重,再后来,这座空弃的军营,就成了高句丽水师的驻地。
大约一百余艘水师战船停靠在这里。
几乎是哨兵向陈应汇报的同时,位于浿水大营的高句丽水师也现了海面上的唐军战舰。
顿时,锣鼓喧天。数十艘小型高句丽战船扬帆出海,准备御敌境外。
只是非常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