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秦弩赵弓-《大秦命运》


    第(1/3)页

    秦国弩兵,拥有多种弩机,最远射程可达1千米,和现在的步枪相当,而且做到了零件标准化,两个弩机的零件可以互换;另外匈奴弓骑兵也很强大,因为当时没有马蹬,骑兵不适合进行近战,因此弓箭是主要武器。

    但是李牧手上拥有比秦军弩箭射程还远的弓箭,可惜只有上千张,否则战争会更加容易。

    蒙毅第一时间得知赵国拥有上千张优良的弓箭,就猜出李牧八成是利用招募善于骑射的胡人为兵,还有通过墨门的帮助,秘密打造了上千张优良的弓箭。

    王翦作为主帅,自然不担心赵国多上千张弓箭会改变整个战局。唯一令王翦担忧的是赵国内地干旱连连,而秦军北路军远离河流、补水不便。如果他是名将李牧的话,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冷兵器时代,由于远程兵种缺乏,弓箭兵就成了一种举足轻重的兵种。中外各个战场,都有弓箭兵的身影。其中最著名,弓箭兵最拉风的。莫过于中国的赤壁鏖战和英法的百年战争。而蒙古人之所以能称霸欧亚非,多半是由于发明了骑射手这种兵种。由于蒙古马快,所以弓箭兵难以近身和防御不足的缺点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这样,骑兵相对于步兵的优势也能发挥出来,如果都是骑兵,骑射能打骑兵,而骑兵难以追上骑射。只有威力很大的投石车才能对相对静止的骑射造成很大杀伤。

    弓箭兵的起源很早,大概源于古时候人们狩猎用的大木棍。当古人追不上鹿等奔跑迅速的动物时,就会用木棍去砸他们,旋即有了专门的弓箭。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已经能运用弓箭。是否用于战争不得而知,但估计很可能已经被使用。中国的“牧野之战”,已经肯定有了弓箭兵这种兵种。

    由于火器的广泛应用,弓箭兵在战争中的作用大为削减。实际上,在中国明朝前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都已经开始削弱弓箭兵,建立“火器营”。随着文艺复兴以后欧洲殖民者的兴起,火器完全替代了弓箭兵的作用。弓箭兵终于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战争中给与敌方第一波攻击,有效攻击距离50米,精确攻击距离30米,漫射距离100~150米,一些神箭手是普通弓箭手射程的15倍。

    弓箭手可以通过感觉和力量的控制调节射程的远近和力度的大小。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弓箭制作水平已经十分成熟,由弓箭衍生出了另外一种远程射击武器弩。

    古代战争中,将士们都穿着厚厚的铁甲,头上戴着铁盔。要想在很远的地方射穿敌人的铁甲,就必须有张力很强的弓。什么是“张力”呢?就是把弓拉满时所需要的力量。古人定弓以9斤多(蜀汉时1斤仅合22273克)为1个力,10个力为1石,很多著名的射手都能拉开3石以上的强弓,有的甚至能拉开10石之弓。拉开这样的强弓,费很大劲,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且也不能坚持过久,长时间地瞄准。只要拉开,就得马上把箭射出去,很难组织齐射。因此,在战场上弓箭只适用于杀伤敌军的人马,不适合大规模的攻坚战和城防战。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在弓的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弩。古代上说“弩生于弓”,一向把“强弓”和“劲弩”并称。

    弩就是把弓横安在一块坚硬的长形木料前端,这块木料叫“弩臂”。在弩臂的后部有一沟槽,里面安有钩张弩弦的钩和发射弩箭的扳机等装置。另外,上面还直立着一个照门,用来瞄准。

    弩和弓的发射原理是一样的,弩的特点是不必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而是先把弦扣住,再从从容容地瞄准,看准机会发射,从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更先进的是把弩拉开,把箭上到弦上也可以不光靠人的臂力,还可以脚踩或腰牵。后来还发展到利用绞车装置,把几个人以至几十人的力量集中起来上弦,既增加了箭的射程,又可以发射重型弩箭。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弩打败敌人,打了大胜仗的战例是距今2300多年前战国时的马陵之战。故事还要从战国时的军事家孙膑与庞涓说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