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西班牙蜣螂-《昆虫记》


    第(2/3)页

    西班牙蜣螂造的这间房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我起初猜测是一大堆小土块互相堆叠在一起,但是,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在里面我只看见了单独的一个土块,此外,还有一条小路,食物储藏室中塞满了食物。

    它们制造出的圆团大小、形状不一,有的像吐绶鸡的蛋那样大,还有的像洋葱头那样大;有的形状近乎于圆形的,总能让我想到那种荷兰圆形奶酪。还有的是在顶端微微凸起的圆形。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它们的共性是表面光滑、曲线精致。

    这种圆团是雌性西班牙蜣螂不辞辛劳地把许多材料收集在一起后搓成的。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先把材料捣碎成许多小块,然后再将它们揉合到一起,同时将它们使劲地踩踏。这样做成的球非常大,直径约有四寸,与之相比,圣甲虫做的那个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弹丸。有时它还会站到球顶上去,非常神气。为了使这个球变得坚固、平坦,犀头会在球的凸面上敲打它、拍它、揉它、咬它。这种新奇的景观我只见过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非常难得!它发现了在一边监视的我之后,立刻就逃窜的不见影了,不知道藏到哪里去了。

    我用墨纸盖住了玻璃瓶,并通过它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情。第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这个大球是如何装饰的,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大球都是整整齐齐的,很明显,用搓滚的方法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这个球的体积太大了,而此时的洞里已经差不多被塞满了,这样的话,这个球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滚进洞里去了,而且西班牙蜣螂的力量也不可能移动体积这么大的东西。

    几乎我每次到瓶边观察的时候,都会发现同样的情形,那就是母虫爬到球顶上去,东瞅瞅,西看看,摸摸这里一下,敲敲那里一下,有时候还会轻轻地拍,总之使这个球的表面尽量光滑,从没见过它试图移动这个球。

    事实证实,它制作这个球不采用搓滚的方法。最开始的工作和面包工人有些相似,面包工人往往会将一个大面团分成许多个小面团,每个面团将来都会成为一个面包。西班牙蜣螂也是这么做。它的头部边缘很锋利,前爪也很尖锐,这让它很容易地就能从大块材料上割下小块来。它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非常麻利,从不拖泥带水,只要一次切割,就能得到适当的一块。

    接下来,就是要让这些小块有球的形状。它用双臂抱住这些小块,然后用自己的身体将其压成圆形。它们的体型让人觉得很不适合干这项工作,它却显得很庄严、很正重。这块还没成形的食物被犀头反复的爬上爬下,有时还从前后左右不同的方向爬,不停地爬、耐心地爬,二十四小时之后,这个原本不规则的东西终于变成圆球状了,角棱都被压没了,大小像成熟的梅子一般。

    这时的技术操作室显得如此狭小,甚至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让蜣螂转一下身。然而这位又矮又胖的艺术家在如此狭小的空间,用如此笨拙的工具,居然有条不紊地把工作干完了。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它会用足够长的时间摩擦圆球的表面,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它爬到圆球顶端,在上面压出一个浅浅的穴,并在这个穴内产下一个卵。

    它把这个浅穴的四周往中间合拢,将中间的那个卵遮盖住。然后继续从四周往中间挤,使得圆球顶端略微突出,这样,这个球就变成了椭圆形的了。

    到此为止,把一个小块加工成圆形的工作就算是结束了。接下来,它又开始加工第二个小块,工作方法同前面的完全相同。此后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等等。你或许还记得,神圣甲虫制作梨形的巢用的方法和这里差不多,但是它只做一个。

    三四个蛋形的球被隐藏在洞穴中,它们一个紧靠着一个,排列很有规则,细小的一端全都朝着上面。

    经过了长时间的辛苦工作,人们以为它会像神圣甲虫一样出去寻找食物,但是它并没有那么做。它自打进入地下之后就没有吃一点儿食物,现在工作忙完了它还不肯去寻找食物,而是一动不动地守在一旁,它对儿女的关心、爱护、付出,像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是那样的无私。

    它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肯去碰一下那些为儿女准备的食物;它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受一点儿委屈。这种奉献精神是多么了不起啊!伟大母爱在昆虫的世界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它为什么不出去呢?当然是为了好好看守着这几个球,这是未来子女的摇篮、是家族的希望。这是它们的房子,是它们在世界上唯一栖身的地方,是未来子孙成长最基本的条件。所以,它要认真地看护。

    还记得圣甲虫的梨吗?它们就是因为母亲离开,无人照料,不久之后就裂开了。又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彻底不成形了,一个家被就这样被毁掉了。

    但是西班牙蜣螂的圆球能完好、长时间地保存,这完全归功于伟大的母爱。正是因为有母亲的关心爱护,母亲的责任感,这些蛋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这些母亲从这个蛋上跑到那个蛋上去,再从那个蛋上跑到另一个蛋上,还关切地这里听听,那里看看,唯恐有什么闪失。这种无微不至的爱,就像人类母亲对待怀中的婴儿一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