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当初三辆卡车的车队,逐渐发展成了15辆的大型车队,于耀阳出钱最多,占了大股。 每年车队分红就有几十万,这买卖他都交给两个舅舅打理,他不怎么过问。 家里的渔船也从上大学时的一艘到毕业时的五艘,于家做海产品比别人有优势,自家有车队,捞上来的海产品不仅供本市的几大饭店,还能运输到外地,一条龙。 船队的事于耀阳基本也不怎么过问,他听取了如棠的意见,给了船老大分红,船老大帮忙管理着,于耀阳夫妇只负责重大决策。 于耀阳真正的重心,放在了他跟两个同学合伙开的外贸公司上。 他大学专业是进出口贸易,对国内的政策摸的比较透彻,合伙人都是本专业的同学,其中有个家里是有背景的,消息灵通。 于耀阳凭借前期积攒的财力,以及出色的领导力攒了局,一共三家合伙,在d市开了本市第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 一开始公司除了三个老板,只有两名员工,第一年的效益也是平平无奇,只做成了一单,赚了三万块。 这点钱,还不够于耀阳车队一个月的收益,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业领路人,这三万块钱让如棠夫妇看到了希望,这行还是有利可挖的。 大二的时候,于耀阳的贸易公司赔钱了,国外那边对接失误,一下损失了十万的货。 其中一个合伙人扛不住,撤资了,另外一个也士气大减,只有于耀阳干劲十足,损失他来承担,因为他媳妇说了,失败的经历,有时候比成功还宝贵。 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站起来。 有贤妻的鼓励,再加上他产业多不差钱,于耀阳又追加了二十万投资,在年底终于把赔的钱扳平,转过年就做成了一笔二十万的大单。 商海沉浮,经历了起起伏伏,心态越发平和,在大四这年,于耀阳夫妇以100万的价格,收购了之前合作的药厂。 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北方商圈,谁也没想到,几年前,还在给药厂送药材,打政策擦边球的小两口,竟然在几年后逆袭,收购这么大的药厂。 这家药厂原是北方老字号,按说不至于倒闭。 但因为管理上具有诸多漏洞,人员臃肿,内部腐败等问题,终究是入不敷出亏损严重,卖给于耀阳时,已经是空壳了。 经过几年的经济开放,北方有一百万的大老板大有人在,但是没人敢收这个烂摊子,唯恐会砸在手里。 第(1/3)页